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2485章才与财 (5 / 11)

作者:马月猴年 最后更新:2025/7/23 2:08:04
        嗨,诸位!嗨!诸位!又有一人立起身躯,朗声说道,郑公威名四海,此等首席倒也名副其实,这水镜先生么,嗯,不谈也罢,次席也是无碍,但是这另外两次席之位,又怎能是任由川蜀河东瓜分?

        川蜀之中,何可称大儒?

        就是就是,川蜀本无学士,乃文翁遣相如传七经,如此说来,川蜀之士当尊称吾等为师叔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哈哈哈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文翁是西汉之时的川蜀太守。在汉景帝年间,不仅是在农桑上有所建树,开湔江口,灌溉繁县农田近两千顷,大力发展了川蜀的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,同时他也在川蜀之中建立学校,兴办教育,并选送蜀郡俊秀之士张叔等一十八人去京师从博士学习,归蜀后教授生徒,因此大部分的汉人学子都认为,川蜀的文化兴盛,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实际上,并不是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说文翁确实对于川蜀的学术事业贡献很大,但是川蜀学风之兴,却是由来已久,并非是从文翁一个人身上开始的,而是川蜀之中原本就有一些渊源传承。

        川蜀之地,其实在汉家学子心中,和陇西陇右其实差不多,都是属于乡下人的地盘,是文明未开化的地区,这也不是说完全的贬低,毕竟川蜀之地和关中中原等繁华区域,经济和文化上确实是有一些差距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是有这样的差距,所以川蜀文化之中,并不可能由一个文翁就能在一朝一夕之内弥补起来,所以在汉武帝之时,忽然出现了司马相如、王褒、杨雄这三位雄踞汉赋高峰之上的汉赋大家,就难以全数都归功于文翁身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司马相如等人,是因为川蜀有过好几次的大规模的移民活动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为了政治上的统治考量,曾经将六国的豪侠贵族富商等大族,迁往川蜀,这其中自然也有大量的读书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