郡县科举的初步设立,也就意味着斐潜治下的科举制度大体上进入了比较完善的阶段,虽然不能说是成熟,但是至少有了明显的分化。
郡县内的考试,主要是为了筛选。
筛选的目的就是为了淘汰。
有些人不适合学习,先天的捧着书就犯困,那么就不必强求了,在当地考几次不合适,就转行去别的地方就是,成本也不高,否则去一趟长安,考了不中,放弃吧,可能心中不甘,毕竟沉没成本太高,不放弃,又未必下一次能考中。
所以就近考试,就避免了这个问题。
若是以后考试的多了,再下放一级,在县当中,那么就真的只是筛选了,只要是稍微肯用些心思的,通过考试成为秀才都不难,就像是后世小学升初中,在九年义务教育之下,只要不是离大谱的,基本上都没有问题。
可是再往上,就是选拔了。
这一点,在长安的考试尤为明显。
只会死读书的和真正有能力的,会在这个考试当中区分出来。
而后世那种学术方向和公猿方向的考试,在当下封建王朝之中并不是有很明显的区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