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在上古时期,部落年代,因为生产力不发达,人们也不会什么观念制度所束缚,也没有什么世间观念,所以基本上就是有东西就吃,饿了就吃饭,不饿就不吃,没有定时定点吃饭这种说法。是一直到了商周时期,随着礼法制度的诞生与完善,才开始定时定点吃饭,慢慢的开始形成了一日两餐的制度
由于古代没有电灯,蜡烛等又太过昂贵,所以除了上元节等特殊的日子晚上可以出来玩,一般的古代人都是没有夜生活的,吃完飧食后消消食,做下家务等,基本上一天也就过去了,这也是为何古代人一天只吃两顿饭的原因,毕竟没那么多活动的时间。
但这也只是针对普通情况,实际上在汉代的时候,那些比较富裕的士族,尤其是帝王就已经开始了一日四餐制的模式,这四餐为旦食、昼食、夕食、暮食,分别为早饭、中饭、晚饭、夜宵。
比如成都当下的食肆,基本上来说因为客商的需求,有时候有人早点吃,有时候有人有事晚点吃,最后就变成了一整天大多数时间都点着灶火,随到随煮随吃。便宜的有熬煮的大锅粥汤,好一点的有小菜,更好一些的就像是张公吃的酒水卤肉什么的……
再好的,那就要去大酒楼了。
张公从来不去大酒楼,他只来这种比较不显眼的小食肆。
兄台这本书不错啊……不知道何事,在张公身边有一个商人模样的中年人,似乎在没话找话的说道。
张公听闻,放下了文集,确实不错……嗯,你要看看么?
商人模样的中年人笑道:固所愿尔,不敢请尔。
张公将文集递了过去,然后就是低着头,继续吃喝。吃一小口麦饭,夹一点菜,然后饮一口酒,吃一小块肉。吃得很慢,很是专心。
中年人翻看了一会儿,笑道:确实不错,原书奉还,多谢多谢……呃,问一句,这书,可是在书坊里买的?书坊里面还有么?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