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文古文,山东山西
都是文化上冲突的重要节点。
大汉原本采用的天子中央郡县地方的统治模式开始崩塌,随之忠孝这个两字的定义也开始偏移,什么才是忠?什么才是孝?原本大汉的忠孝,是否在当下依旧可以延用?若是不能用,这个忠孝又应当如何定义?
原本的政治关系开始崩塌,大汉神像的光华不再,家族世家地方豪强开始支配地方,忠字似乎开始模湖,孝字却被越发的强调起来。
忠和孝从商周时期含混的政治一体概念,到了当下已经被切割成为独立的概念。
举孝廉,为什么不是举忠孝?
廉能代替忠么?亦或是孝能排在忠的前面?
若是探查忠孝的根源,很多人会提及孔子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提及忠虽然多达十八次,但并无一处是对于忠下达的准确定义,其中还有七次是忠信连用,说明其实孔老夫子对于忠的概念其实也没有完全想好。
至于早在春秋时期,就和儒家相抗衡的墨家来说,忠孝观念上也未能完备,忠字在《墨子》中多次出现,其内涵也不尽相同。虽然说墨子一派最终表现出了忠烈的一面,以全体自杀或是被自杀,消除了君王心中的不安,但是也标明其实墨家的忠孝和君王所想要的忠孝并没有什么联系,甚至是大相径庭的。
之后孟子荀子也开始分裂,不仅仅是在性善性恶上,在忠孝方面,孟子和荀子也走向了对立。简单来说,就是孟子侧重于孝,认为孝比忠重要,而荀子则是侧重于忠,认为忠才是第一位的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