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,佛教,儒教。
没错,儒教到了后期,也成为了类似于宗教。神神叨叨的各种礼法和规矩,不就是和其他宗教一样的清规戒律么?到了最后,儒教也无法摆脱唯心的困扰,到了王明阳之处,心即理,还有鼓吹什么生而知之的,除了斐潜这样的怪胎之外,又有什么人可以生下来就知晓古今未来的?是不是也就跟佛教的心中佛及其的相似了?
后世之中,有一些的人不喜欢绕来绕去,喜欢直来直去的,不管是被捅还是捅别人,一刀下去就要见到血最好,然后看到古代,亦或是其他什么时候绕来绕去的事情,就觉得很不开心,就烦躁起来,觉得浪费时间,可是这些人从来没有考虑过,为什么他们会变得急躁,焦虑,喜欢简单直接的东西,不喜欢动脑筋了?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样,是从小时候一生下来就是如此么?那个曾经对于世界充满好奇,喜欢追问为什么的小人儿,又是在什么时候被击溃,被粉碎,消失不见了?
还是那句老话,封建王朝的统治者,更愿意接受哪一种人,有贼心的,还是有贼胆的?
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在封建王朝之中,就是培养这些喜欢简化,不喜欢思考,也对于外界世界没有好奇心的民众,但是随之整体社会的思潮也渐渐的退化,使得华夏举步维艰,闭关锁国。
所以,斐潜更想要的是使用宗教的教化效用,而不是宗教的另外一个作用,麻痹作用。
阶级是不可避免的,但是只要阶级还能流动,那么整体社会就还会具备一定的活性。
有了剩余价值之后,就必然的产生了阶层,在社会动荡的时候,任何人都有机会打破阶层鸿沟,但是在相对稳定的阶段,就不是所谓通过简单的努力就能跨越阶层的了。
简单的努力顶多就只能保持原有的阶级不会跌落,而想要突破原有的阶级,达到更高的层次,不仅是需要超额的努力,还需要一定的运气。毕竟这个世界,并不是付出了努力,就一定会有回报。
没有回报,越努力,自然便是越痛苦,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