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所记的标准,是在齐鲁,是在相对来说地势平缓,灌既方便的地方,而当时的秦国,是西戎,是游牧居多,没有郑国渠,然后还是青铜器主要用来作为兵刃,农夫大多只能用木棍木铲等等……
春秋战国时期,华夏农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,主要体现为铁器牛耕和灌既农业的全面发展。在这个时期,各国都兴建了许多重大的灌既工程,如吴国开凿的邗沟、魏国魏惠王开凿的鸿沟、魏国西门豹主持修建的漳水十二渠、秦国蜀郡都江堰、秦国关中的郑国渠、秦朝岭南的灵渠、楚国的芍陂工程等等。铁器牛耕和灌既农业的发展,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,直接表现为粮食平均产量的提高。
到了汉代初期,就基本上是一亩一石,甚至一石半了。
斐潜问道:既如此,地何以增产?
哈哈,此乃种,肥,灌,耕四事可增之,培,除,收,拾四者可减损也。枣祗对于这个当然是熟悉得不得了,噼里啪啦一顿说。
斐潜又是点头,然后问道:如是,春秋战国之时,各国兴修水利,发展农桑,为民乎?为战乎?大汉四百年,水利,农桑之术,君何重之?又或君何轻之?
众人思索起来。
这个问题的答桉么,不是没有,而是不好回答。
毕竟之前口号都是震天响。
故,国不可忘战。战于天地,战于内外,皆是也。斐潜缓缓的说道,知其有战,方重农桑水利,明其利害,方可合力向前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