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三百二十三章 对等性 (4 / 5)

作者:约翰尼阿芳 最后更新:2025/7/27 15:07:23
        “嘿嘿,我说过,我们一族是在人类历史背后引导人类的存在,还有更多的人我们都接触过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敖雪继续说了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马克思认为,劳动异化包括四个方面:

        一、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: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,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,工人生产的越多,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,创造出的财富越多,他自己就越贫穷。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。

        二、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: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。“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,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”,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,而是属于别人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三、人类的本质与人相异化:“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”,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,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。换句话说,就是人类的劳动仅仅能够维持自己生存,没有任何多余的能称得上文明的活动,那么就和动物无异,不能称之为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四、人与人相异化: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,对自身劳动的异化,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,“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,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”,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。

        异化理论从“政治异化”到“经济异化”,最后到“劳动异化”,完成了使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:从对宗教、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入到对“市民社会”(社会物质生活关系)的批判,对唯物史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。

        不仅指出了“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直接产物”,而且还提出了“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,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它是人向自身、向社会的人的复归,这种复归是完成的、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的社会财富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