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视察完第四代核电站的建设进度及相关工作后,彭林将目光投向了海军核心装备的升级。
渤海湾,某绝密船舶研究院。
深夜的实验室被氦气冷却系统的蓝光笼罩,彭林站在投影前,第四代核电站的钠基反应堆数据流如星河般环绕。
他看向其中一组参数,突然定格在“液态钠热交换效率”指标上,这是将陆基核电站技术移植到航母的关键。
“把“华龙四代”的蜂窝模块压缩30%,换装碳化钨中子反射层。”
彭林的声音在钛合金舱室内回荡。
工程师们迅速调整模型,屏幕上却立刻跳出警告:“堆芯体积不足支撑电磁弹射能耗。”
“借鉴菱形分流结构,把一回路做成三叉戟构型!”
彭林在苦思冥想一夜之后,决定采用全新的设计方案。
随着指令下达,三维模型中反应堆突然变形为三个相互嵌套的液态钠回路,就像战机翼尖撕裂涡流的模样。
次日凌晨,热工水力试验场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