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面不再是硝烟与鲜血,而转向了庄严肃穆却又暗流汹涌的庙堂。
燕王朱棣,已脱去染血的战甲,换上了一身亲王常服,但眉宇间的杀伐之气未消,正急切地与几位身着翰林官袍的文臣商议着什么。
为首的一位年轻翰林(天幕标注:杨子荣,后改名为杨荣)躬身进言,声音虽轻,却通过天幕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:
“殿下欲承大宝,名分当先。是即刻御极,抑或先谒孝陵,告慰太祖在天之灵,陈说靖难不得已之苦衷?”
朱棣闻言,脸上的急切之色瞬间凝固,随即化为一种“醍醐灌顶”的恍然与“沉痛”。他猛地一拍额头:“若非先生提醒,孤几误大事!”
那神情转换之快,让天幕下的看客们嘴角又是一阵抽搐。
紧接着,画面切换至钟山孝陵。苍松翠柏间,朱棣一身素服,跪倒在朱元璋巨大的神功圣德碑前,声泪俱下,言辞恳切,痛陈朝中奸佞如何蒙蔽圣听、离间骨肉,自己如何被逼无奈,起兵只为“清君侧”、“保社稷”,绝非觊觎大位。其情其景,闻者“动容”。
然而,天幕的旁白之音,带着一种冰冷的、洞穿一切的平静,揭示了这虔诚祭拜背后的另一番操作:
“谒陵毕,燕王复至懿文太子陵寝(即朱标墓)。建文四年,允炆曾尊其父朱标为明兴宗,祔享太庙。燕王至,命撤‘明兴宗’牌位,复称‘懿文太子’,移出太庙正殿。”
画面中,象征着朱标帝号的“明兴宗”金漆牌位,被两个面无表情的内侍从庄严肃穆的太庙正殿中恭敬取下,换上了原先的“懿文太子”之位。这一举动,无声地抹杀了朱标短暂的“皇帝”身份,将其重新定位回“太子”。
旁白继续,抛出了那颗最震撼的炸弹: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