削藩……靖难……
天幕展现的漫长画卷,从洪武十三年一路铺陈至此。他们曾为削藩之策争论不休,为建文的优柔寡断扼腕叹息,为朱棣的“篡逆”而愤懑,也曾为“勿伤朕叔”的旨意感到荒谬绝伦。
然而此刻,看着天幕上那连绵于国门之侧的十三陵,听着洪武皇帝那“拒胡虏于国门,死社稷守陵门”的怒吼,再回想那场震动朝野的靖难之役,那场叔侄相残、血流漂杵的内战……一切的争执、一切的立场、一切的是非功过,在横亘二百年的北疆烽烟面前,在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”这十个血染的大字面前,仿佛都变得……渺小了。
他们仿佛看到未来那十三座沉默的帝陵。削藩是为了稳固皇权,避免藩王作乱。可这稳固的皇权,最终化作了守护国门的脊梁。
若没有靖难,若允炆坐稳了江山,他……能如永乐及其子孙那般,有如此决绝的勇气和担当,将帝都立于前线,将陵墓筑于国门吗?这些文臣们不敢深想。
一种难以言喻的、带着历史宿命感的沉重,悄然弥漫在文臣们的心头。
削藩与靖难,孰是孰非?或许,在更宏大的、关乎华夏文明存续的命题面前,已不再重要。
重要的是,这条由永乐帝朱棣以生命和陵墓为起点、其子孙用二百余年坚守所铸就的——守护中原的血肉长城!
它,才是超越了一切内部纷争的、真正撑起大明国祚的——不朽脊梁!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途阅小说;http://www.hiphopculturebook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