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章孝陵孤影,老朱的执念
洪武十三年的时空,被拉入永乐十四年北京那场浩大的土木兴工之中。
画面里,不再是硝烟战场,而是尘土飞扬、人声鼎沸的北京城郊。
无数衣衫褴褛的民夫,在监工粗粝的皮鞭呼喝与号子声中,如同负重的蚁群,沿着新辟的宽阔“御道”,肩扛手抬,将巨大的梁木、沉重的条石、成车的青砖,源源不断地运往一片正在被反复夯实的广阔地基。
远处,初具雏形的巍峨宫墙基址如同蛰伏的巨龙,隐约勾勒出未来紫禁城的轮廓。
旁白音沉稳而宏大,带着一种开创历史的厚重感:“永乐十四年,帝诏天下:于元大内旧址稍南,肇建新宫,规制悉仿南京,然宏阔过之!北京紫禁城及皇城,自此始兴土木,迁都之宏图,昭然若揭!”
画面流转,时间回溯至永乐十一年深秋。肃杀取代了喧嚣。一支素白如雪的庞大队伍,在漫天飞舞的纸钱与低回的哀乐中,缓缓行进在由南京通往北京的漫长官道上。寒风卷起枯叶,打着旋儿落在覆盖着明黄缎幔的巨大梓宫上。
汉王朱高煦身着粗麻孝服,策马行于灵车之前,面色沉凝,眼神复杂地扫视着道路两旁肃立的军民。
旁白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:“新都未起,帝后已别。仁孝皇后徐氏梓宫,由汉王朱高煦亲率护卫,自南京移葬于北京天寿山(未来明十三陵所在)之吉壤,为永乐帝系之陵寝奠下第一抔土。”
镜头再转,聚焦于北京城内一处崭新落成、规制宏大的府邸。朱漆大门刚刚刷过,铜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崭新的“定国公府”鎏金匾额高悬门楣,字迹刚劲有力,彰显着无上恩宠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