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,彼此飞快地交换着眼神,那目光中充满了心有余悸的共鸣与兔死狐悲的惊惧。这场景,这罪名,这逻辑……他们太熟悉了!
在洪武朝的朝堂之上,这几乎是颠扑不破的铁律:
太子殿下永远是圣德昭彰,明睿无双。若储君言行偶有疏失,那必然是身边辅佐的臣子未能尽到规谏启迪之责!
轻则申饬罚俸,闭门思过;重则如眼前天幕所示——下狱待勘!甚至……人头落地!
太子属官,从来就是帝王平衡权力、敲打储君时最顺手也最安全的替罪之羊!
只是万万没想到,这套由洪武皇帝亲手锤炼的“驭下之道”,到了永乐朝,竟被他的儿子朱棣用得如此炉火纯青,如此“家学渊源”!
“诏下!”天幕上,朱棣冰冷的声音如同最终的审判锤落下,“黄淮、杨士奇、金问、杨溥、芮善等,辜负圣恩,辅佐无状,着即褫夺官职,交锦衣卫北镇抚司严加讯问!下诏狱!”
画面陡然切换。阴森、潮湿、散发着霉味和淡淡血腥气的诏狱甬道。
沉重的生铁牢门被狱卒粗暴地拉开,发出令人牙酸的“吱嘎”声和金属撞击的“哐当”巨响。
几位曾经清贵显赫、执掌东宫机要的重臣,此刻被除去冠带,身着单薄的囚衣,在如狼似虎的锦衣卫番役推搡下,踉跄着跌入那深不见底的黑暗囚室之中。
火把的光影在他们绝望而平静的脸上跳跃,最终被“轰隆”一声关闭的铁门彻底吞噬。唯有锁链拖地的“哗啦”声,在死寂的甬道中久久回荡,如同为这群替罪羔羊奏响的哀歌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