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部电影本身不能出现,挑战政府对克伸米尔问题立场的画面,也不能出现挑衅或丑化武装分子的情节。
他们会报复,如果一怒之下跑来炸飞导演的房子,那乐子才大了。
这不是开玩笑,因为对电影情节不满意,而找制片方算账的事多了去了。
最显然的例子就是黑帮,导演被绑的事情,不是发生一两次。
印度的普通电影观众也很感性,如果结局让他们不爽,那观众就会造反。
他们会掀掉座位,火烧电影院。
用乔普拉的话说,印度人对待电影,就像意大利人对待歌剧般投入。
当认为主角偏离他们的设想时,印度观众会动粗。
一个最真实的例子,乔普拉桌上的报纸有这样的报道:卢迪亚纳的观众在《救赎》的首映式上因主角,他们心中的偶像和英雄被刻画成武装分子而大失所望,为泄愤砸掉了整个影院。
通常宝莱坞电影完成后,主创团队不敢去电影院看自己的电影。因为他们得时刻警惕,坐在前排、可能手持汽油罐的三轮车夫会有什么反馈。
乔普拉也不敢忽视电影中各方的反应,他是想拍这部电影,却也没打算搭上身价性命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