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大帆转过身,目光笃定:“洪武十八年,兴许便是盛世元年,至少,在朝着盛世的道路上,迈出了巨大一步!”
杨永安深以为然。
格物学院的教授、弟子等开始进入朝堂,也必然会展露出不同以往官员的做派作风。
高层在变,中层在变,那底层的变化也将会一点点出现,继而推动大明变得越发强大,甚至是出现一个了不得的盛世!
国子监没了,直接改为了格物学院儒学院,院规确定下来,监生需要面临必修课、选修课,有基础的,通过考核的,可以分配至二年、三年级学习,若没基础,或底子不扎实,则会被分配至一年级学习。
格物学院就这样,想拿到结业证书,就必须可以通过结业考核,而要参加结业考核,就必须进入三年级,这也就意味着,想入仕当官,没真才实学是不行的。
这是格物学院八年来最大一次规模的被动“扩招”,远超过了赵瑁掺入的规模。
吞下国子监的弟子之后,格物学院很快将一批助教转为教授,一批留校拔尖弟子转为助教,教授数量达到了二百零六人,助教数量达到了三百零五人,学院弟子总数量达到了七千八百五十二人。
规模的空前庞大,自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,好在唐大帆有的是底气,这个底气,就是大量的钱钞。
一边教学,一边扩建,一边优化。
比如之前格物学院弟子需要每个月抽出那么几天去国子监进修,现在可以取消了,儒学院、数学院一分为二,无论是城内的还是城外的,都设置了儒学院、数学院。
唐大帆乐见弟子数量增多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