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宣义记在心中,保证道:“镇国公的吩咐,下官照办。我这就让同知来一趟济源,接管剩下事宜。”
济源县的官场基本上塌了,知县、县丞、主簿、典史都不行了,必须知府来安排人暂管。
顾正臣赞同了杨宣义的安排,吩咐道:“被关押中的人,蒙冤的先放出来,不要让百姓蒙受不白之冤,至于查封的金银财宝,全都送去布政使司。”
杨宣义一一记下。
顾正臣安排过后,正色道:“身为知府,若是没有洞察人心的眼睛,被人一番表演便蒙骗了过去,那也是一种失职吧?”
杨宣义冷汗直冒:“镇国公所言极是,下官自会请罪。”
顾正臣呵了声,威严地说:“请罪不请罪是你的事,但有一点你需要清楚,微服而行,至少不要让地方人知道你来了,若是他们都做好了准备,一切都为了迎合你,那你看到的还是真相吗?”
“你身边到底有多少人被收买了,这事也该查一查了。”
济源知县王关能做好准备,表演一出又一出的“瞒天过海”,甚至还在外面有了“官声”,不用说,杨宣义还没出知府,估计消息就到了济源。
杨宣义很可能自己并不会提前打招呼,但下面的人就很难说了,收了好处,通风报信,这事好办也没什么风险。
王关、戴大河这些人有的是法子,也有那个财力让人为其办事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