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一百零七章 响应政策,迎合大老板 (3 / 6)

作者:寒梅惊雪 最后更新:2025/7/30 14:50:21
        市场对棉布的需求量很大,价值相对稳定。

        洪武朝三十一年时间,物资还充沛不到拉低棉布价值的地步,历史上棉布降价,已经是明中期的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顾正臣选择棉纺织发展句容,最关键的考量还不是这些优势与可行性,而是老朱的态度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朱元璋的观念里面,存在着对商饶狭隘认识,而这种狭隘被放大到了整个商业层面,他既希望商业可以带来利益,又不希望商人流动,即想打压江南富绅、豪门,不惜余力将这群人从根深蒂固的江南移至凤阳,又希望借助这群人去繁荣凤阳,为后续迁都做准备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既要你的钱财物资,又要立个牌坊的心理,多少有些人,但这是真实的朱元璋,这与他时候刻骨的经历有关,被奸商害过,所以,憎恶商人,被贪官害过,所以,屠杀贪官。

        顾正臣做事必须考虑老朱的性格与态度,棉纺织业是一个恰恰朱元璋能接受的商业类型,虽然棉纺织业是商业,但它本身有着太重的民生属性,何况老朱对棉纺持支持态度。

        响应政策,迎合大老板,才能确保棉纺“工厂”顺利建设起来,若老朱这个老板不答应,啥也没用。

        待众里长安静下来之后,顾正臣严肃地:“回去之后,各里长俱写一份名册,将村民之中擅长扞、弹、纺、织的百姓记下送来,尤其是家中穷困,田亩少,生活难支又有这些手艺的,特别标注,七日之后送到县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完,顾正臣见众里长无事,勉励几句,做好秋收等事之后便离开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里长各自散去。

        二堂。

        顾正臣开始写文书,句容发展棉纺织产业的事必须告诉朱大郎和老朱,明原因,好处,要不然老朱以劳民为由,不准百姓进工厂打工,事情就难办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