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乎肯定会被史家打上“家事高于国事”的标签。
可陛下还是这么做了。
换句话说。
对李明的感情,陛下是可以不顾礼法,不顾史书,不顾后人评价的……
在场的大臣们一言不发,用眼神做着激烈的交流。
能参加这场小范围朝会的,都不是一般的大臣。
精明如他们,自然能领会到这其中的深意。
史书上怎么评价这起风波,那是后人的事。
他们要考虑的,是当下,是自己的政治前途。
关于皇帝对储君选择上的倾向、关于自己未来的站位,他们有了些别的想法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