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旭才也是其中之一,随即转头问道:“老叔,听说那些文艺工作者在演出过程中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帮助群众收割、打场、锄草、送粪,以至担水、扫地等,不知道是不是真?”
“我那里知道,你想知道,可以当面去问,或者可以去问益民?”老叔回答道。
周旭才当然想去问,不过想到自己跟周益民并没有什么交情,也就打消这个想法,还是乖乖看表演吧!
天还没黑舞台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,简直比初一、十五赶集还要热闹,讨论的声音层出不穷。
周益民看见这一幕后,看来自己还是低估了戏曲的吸引力,看来自己一番努力,不算白费。
只能说凑巧,没有想到连实验评剧团都会送戏下乡这个想法,要不然自己就算想请,也没有办法。
送戏下乡的原因有三点:
首先,送戏下乡是有组织、有目的的传播行为。
政府曾以文件的形式对其传播活动的周期、形式、范围等做了明确的规定,既保证了戏班传播行为的合法性,又试图限制传播实践,使其不偏离初衷与意义。
其次,送戏下乡是一种由文艺工作者和农民共同完成的文化生产与传播,送戏下乡更多的原因是文艺工作者从乡村的生产生活中选取素材,即兴编排,再演给村民看,而不完全是预先安排好的。
这既增加了送戏下乡的互动性、贴近性与生动性,又抢夺了陈腐旧戏的舞台空间和群众基础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