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地属于智慧的圆满,般若波罗蜜的圆满,什么叫燄慧地呢?“燄慧增长,消除烦恼。”他是断了俱生的微细烦恼的现行障,证了无摄受真如。在四地菩萨之前的菩萨,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,还有微细的俱生的贪瞋痴慢的烦恼。《八识规矩颂》说:“初地的菩萨,发起初心欢喜地,俱生犹自现缠眠。”俱生的烦恼还会活动。这个四地菩萨我空的火已经是烧得非常炽盛,不管是中间的木屑,连墙角的木屑全部烧光了,他连微细的烦恼都不活动了,所以叫无摄受真如。就是他的心中再也不摄受烦恼的现行,只允许有俱生烦恼的种子,不能有烦恼的现行,不能再摄受烦恼的现行,叫无摄受真如。前面的四地,主要的还是偏重在断烦恼障,这个五到十就偏重在断所知障。
五、极难胜地。断于下乘般涅槃障。证类无别真如。
什么叫极难胜呢?“真俗双照,极难超越。”五地菩萨的心能够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同时能够即空即假即中,空有无碍,空有双照,断于下乘的般涅槃障。这个五地菩萨之前的菩萨,当然他发了菩萨心,他也不是一天到晚在佛堂用功,他来到众生的世界,盖一个念佛堂,摄受众生念佛,使令众生栽培善根。但是他有时候会比较一下,就是:我在佛堂用功的时候,心中是一种涅槃的功德现前,寂静;到众生的境界去,这样子各式各样的造作,这是一个扰动相。
这个在五地之前的菩萨,对于这个生死的扰动跟这个涅槃的寂静安乐,他还有所执取。就是他心中还是好乐涅槃,厌恶这个生死的扰动,当然他的菩提心是不再退转了,但是他心中还是有这样的执着。五地菩萨他空有双照,他对于涅槃跟生死的扰动寂静的这种对立相被他消灭了,证得类无别,就是这个生死的扰动跟涅槃的寂静,这种品类的差别相被消灭掉了。这种情况等于是证得诸法的不生不灭,就是一切法的这种生死的扰动相他也不取着,叫不生;对于涅槃的寂静相他也不生取着,叫不灭。他已经证得诸法的不生不灭,有这种功德力。
六、现前地。断粗相现行障。证无染净真如。
什么叫现前呢?“染净平等,妙慧现前。”这个染净平等就是断了粗相的现行障,证得无染境真如。前面的这个品类无别是就果报,生死的果报相貌是扰动的,涅槃的果报相貌是寂静安乐的。这个是约因地,这个粗相的现行就是说,这个贪瞋痴是一个杂染的相貌,这个戒定慧是一个清净的相貌。在六地之前,对于贪瞋痴跟戒定慧的这样的一个分别还是存在。但是六地这个现前地,染净平等,妙慧现前,它对于这个杂染的贪瞋痴,对于清净的戒定慧的对立相消灭掉了,无染净真如。
七、远行地。断细相现行障。证法无别真如。
什么叫远行呢?“有功用行,住最边远。”就是它在有功用当中的最后一个阶段,住最边远。断了细相现行障,证得法无分别真如。这个细相,就是前面的贪瞋痴的杂染相跟戒定慧的清净相,只是看到更微细了。这个六、七地的菩萨是证得不垢不净,就是贪瞋痴的污垢、戒定慧的清净的对立相消灭了。这个证得不垢不净的菩萨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?就是如果有一类的众生,你要现出贪瞋痴才能够度化他,这个六、七地的菩萨,他能够跨越对于贪瞋痴的这样的一个执取,能够现出贪瞋痴的相貌来度化他,依止这个贪瞋痴为方便,来使令这个人在佛法当中栽培善根,慢慢、慢慢地成就这个出世的善法,乃至出家成就圣道。
所以说这个六、七地的菩萨,他在之前有些事不敢做,他现在敢做了。当然他的敢做不是因为冲动,而是他的智慧增长,他已经跨越这样一种执着的障碍,当然他的所知障跨越一步,他所度化、摄受的众生就更加的普徧,更加的广大,他的内心的功能就发挥更大。这个是证得诸法的不垢不净。
八、不动地。断无相中作加行障。证不增减真如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