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十卷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 (2 / 9)

作者:妙音0 最后更新:2025/7/8 13:10:38
        (四)根本烦恼六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是心所的第四科:“根本烦恼”。我们先解释“烦恼”这两个字,蕅益大师解释“烦恼”是说:“烦躁扰动、恼害身心,故名烦恼”。说烦恼的体性它不是寂静的,它的体性是什么呢?是烦躁扰动的,它是违背涅槃寂静的法的,它的体性是烦躁扰动。它有什么作用呢?恼害身心。它本身的扰动,会干扰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,使令我们身心也变成烦躁扰动,所以这样的一个因缘,安立作烦恼,是这个意思。这个名字是这样安立起来的。这以下有六个根本烦恼,

        先看第一个:

        贪。于有、有具,染着为性。能障无贪,生苦为业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贪的所缘境是对于有、有具,这个“有”就是三界的果报,指的是五蕴的身心,这个“具”就是资具,三界的资具,当然,主要是依报的环境。我们对于三界的依正二报生起染着,就是一种附着不捨的心,这样子安立做“贪”。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,贪的所缘境是一种三界的有漏果报而生起染着,如果我们对于佛法的功德生起染着,那这个地方不安立作贪,这个地方是就着三界的有、有具,而生染着才安立作贪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能障无贪,生苦为业”,能够障碍我们无贪的善根,生起苦恼为它的业用。这个地方是说,苦恼是由贪欲生起的,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向外攀缘,我们总是认为苦恼是外境给我们的,是因为人或者事情对我的伤害,令我产生苦恼。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:所有的苦恼是我们内心发动的,是我们对于五欲的境界有贪爱的心情,是这样子才产生苦恼的因缘。对于五欲境界的贪爱生起的苦恼,在龙树菩萨的《大智度论》他讲了一个偈颂,就讲的更详细,他说:

        “诸欲求时苦,得时多怖畏,失时怀忧恼,一切无乐时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我们对于这个欲或者是财,或者是色、对这个眷属,或者是对于声名、地位的追求,财、色、名的追求,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观察,它是不是给我们有安乐的境界。说是“诸欲求时苦”,我们刚开始在追求财、色、名的时候,我们希望有广大的财富、希望有很多归依我们的眷属,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,在佛教界有很好的地位,这样子的追求过程当中,当然是一个压力,因为您有所得啊,这心中就有压力。而且,这东西也是很多人早就想追求的,很多愚痴众生都想追求的,所以这当中就必须有一点竞争、有压力,所以您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并没有给您得到安乐。

        您有逼迫的心情、有压力,经过您长时间的经营努力,终于有一天境界出现了,您有很多的财富、很多的眷属归依您了,在佛教界很高的名声,您应该快乐了吧?不是!“得时多怖畏”,五蕴的境界本身是因缘所生法,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它是非常的脆弱,我们随时要注意,否则它就是会有破坏的情况,所以我们心中得到了以后,我们也没有真正的安乐,我们的内心是怖畏的,我们害怕失坏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我们一般人没有站在这种大资粮的境界,普通一般的默默无闻的人,内心看到生活觉得很平常,但是站在这种大资粮、大福报的人,感觉是跟我们不一样的,除非他能够修我空观、法空观来调伏自己的爱取,否则他心情都是有怖畏的,得到越多,心中的怖畏就越大。美国很多大企业家,月入都是几百万美金以上,但是他们晚上睡觉都是要靠安眠药,不吃安眠药睡不着,压力很大。所以他们得到财富、得到地位以后,他内心的感受,事实上是“得时多怖畏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管您是不是怖畏,这个因缘所生法是无常无我的,总有一天您失坏的,失坏了以后您的心情是怎么的心情呢?“失时怀忧恼”,您有很多的忧愁苦恼,所以说:“一切无乐时”。事实上,我们这一念心在追求五欲的快乐,不管是追求的过程或者得到的过程、或者是失坏的过程,我们都没有得到快乐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