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资粮位的菩萨,你有无量的可能性的,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,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的。但加行位的菩萨不是,他虽然还没有成就圣道,但他善根的体性决定不可能造恶业,也不太可能堕恶趣,就算堕恶趣——“虽堕恶趣,终不久留”马上弹出来,因为他善根太强。他等于是已经经过了凡夫位的尾端,但是还没有成就圣道,在过渡时期叫做加行位: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。这个阶位的时间应该非常的短。看第三通达位,这个地方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正式的成就圣道。
三、通达位。谓诸菩萨所住见道,如实通达唯识相性,其相云何?
这个地方见道,见到圆满的真理,见到什么道?包括见到了唯识性跟唯识相——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。这个菩萨内心是什么相貌?我们看偈颂:
若时于所缘,智都无所得,
尔时住唯识,离二取相故。
一个菩萨,当然所有的菩萨都是从凡夫开始修行的,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做菩萨,这个菩萨经过凡位的资粮,摇摇晃晃的修行,也经过加行位的用功,他突然间有一天打坐的时候,在一个禅定的明了寂静的心中,突然间一念的相应慧,这个时候内心的太阳出现了,那么他的相貌“若此”,这个此就是很短暂的时间,突然间,就是一时的、一刹那的时间,这个地方一般来说成就圣道都是在禅定,不可能在散乱的工作中,也不可能在拜佛的时候,都是在禅定的时候。那么他对于所观察的境界,当然加行位所观察都是观察真理,这个时候连能观的智慧也不可得,能观所观唯是一心。这个时候能所双亡,他的内心真实的契入到唯识的真实性,“离二取相故”对于能取、所取的分别全部破坏。
就是加行位的菩萨还有能、所,有能观的智、所观的真理,带相观心,假借语言文字的相貌慢慢的趋向真理;但是通达位他是能观的心跟所观的真理两个…“智都无所得”,能所双亡,他的心完全跟真理打成一片。当然那个是一个很短暂的一刹那的时间,这个时候阶位叫通达位,通达位只有一刹那,下一刹那就叫修习位,通达位的时间是非常短,要比加行位更短,只有一刹那的时间,所以“若此”,一刹那的时间,
体会真如,名“通达位”。初照真理,亦名“见道”。
这个名相大家清楚了,
谓若时菩萨于所缘境,无分别智都无所得,不取种种戏论相故,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,即证真智真理平等平等,俱离能取所取相故。
这个地方解释偈颂的前半段,说若时于所缘。智都无所得;这个时候他内心无所得的智慧,不取种种戏论相故。这个戏论就是我们心中的名言,名言为什么叫戏论——但有言说都无实意。我们刚开始说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但这个空还是没有出现,没有出现但是已经有随顺于空义。虽然说随顺空义,在一个比较高的标准来说还是戏论,因为你还带相观空,那么突然间你连心中的名相都消失了,所有的戏论都消失,这个时候能观的智跟所观的真理,是平等不二,能所双亡,诸相叵得。你已经是一个圣人,不必再假借文字去了解真理,你的心就是真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