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我们讲万法唯识就是说你在造业的时候,你只是在你的心中的影像造业,你不可能跑到外面去,比如说我今天骂一个人,其实你不是骂他,你是把他的影像取到,在心中有一个影像你在你的影像造业,是这样子的。所以这个地方构成四分,我们把这个观念做一个总结,这当中有两段总结:
(三)结示法要
《成唯识论》云:“此四分中,前二是外,后二是内,初唯所缘,后三通二。谓第二分,但缘第一,或量非量,或现或比。第三能缘第二第四。证自证分,唯缘第三,非第二者,以无用故。第三第四皆现量摄。故心心所四分合成,具所能缘,无无穷故,非即非离,唯识理成。”
我们看最后面那个表就知道了,相分只能够当所缘,它不能够当能缘,但是后三个都能够当能缘跟所缘,见分能够攀缘相分,自证分也能够攀缘见分,证自证分也攀缘自证分,自证分跟证自证分能够互相攀缘,它们互相能够当能缘和所缘。
所以说第二个见分能够缘第一,或者是正确的判断,或者是不正确的判断;或者现量或者比量。第三能缘第二第四。证自证分唯缘第三,非第二者,因为没有这个作用。第三第四都是现量所收摄。所以心心所由心四分所合成,具足能所体用的关系,没有无穷的过失,不必安立第五分,非即非离,唯识理成。合起来就是现前一念心识,但是它生起作用的时候,每一个心识,八识当中每一个心识都有四分的差别,体、用、能、所的关系。我们看第二段的总结:
良由“一心真如”有大智慧光明义故。今迷而为“识”,以湛寂之体,忽生一念,迷本圆明,将本有无相之真如,变起虚空四大之妄相,名为“相分”;将本有之智光,变为能见之妄见,是为“见分”。故知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,皆依八识见相二分之所建立,故云“万法唯识”。
——《性相通说》——
良由“一心真如”有大智慧光明义故。先到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讲到我们八识所依止的体性叫唯识性,就是我们的一心真如,这是一念的清净的本性,那么它是如此的真实不虚,如就是恒常不变;就是我们说的唯识性——二空真如之理。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。但是我们本来面目一念不觉妄动以后就产生了八识,这个八识当然就是有情感了(我执法执),特别是第二能变的恒审思量就产生了我执法执。所以清净光明的寂静的本体产生一念的妄动,就将无相的真如变起虚空四大之妄相叫做相分。山河大地所缘的相分就是这样子出现的;将本有的智光转成能缘的妄见叫见分。故知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,皆依八识见相二分之所建立,故云“万法唯识”。
所以我们研究《唯识学》,我们这念心要分成两部分:一个是所谓的理具,天台宗说的理具,理具就是本来具足的。我们整个十法界众生的心中的本体,在凡不减在圣不增,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性,叫做唯识性。这个唯识性当然是一个平等的法界,没有个体生命,它是一个整体的平等生命,但是我们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作用了,就产生个人的八识。你的八识跟我的八识不同,那就有业力的关系了。业力就叫事造法界,因缘所生法,各式各样因缘果报。不管本俱的一心真如也好,或者是它所生起的八识的作用,都不离开心识,所以叫万法唯识。不管有为法,当然一心真如是一个无为法,你造什么业它也不会增加,你起烦恼它也不会减少。一心真如是一个无为法,八识是一个有为法,不管有为无为都不离开一心。我们看最后一段问答释疑,把前面的观点做一个问答,
(四)问答释疑
问:诸大乘经论,皆云“万法唯是一心”,此中云何列八?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