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12集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 (2 / 11)

作者:妙音0 最后更新:2025/7/8 13:10:38
        前五识——前五识须待多缘和合,方得现起,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,或一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,或不并起。如波涛依水,或一浪起,或多浪起。是中前五识或一或多现起,第六意识必随之俱起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在前五识的生起因缘比较困难,第六意识它有寻伺相应故,它能够主动的去思虑,所以它假借的因缘比较少,现行的时间多。我们要知道这个了境能变有两种情况,第一个叫五俱意识,一二三四五的五,俱是俱足的俱,五俱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,或者夹带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五个,来了别现前的境界。第六意识要了别现前的境界一定要五俱意识。

        第六意识——第六识以其与寻伺相应故,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,藉缘少故,现行时多,惟除“五无心位”外,馀一切时常现起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种情况叫独头意识,第六意识它不必假借前五识的帮忙,它就能够生起了别,但这个是了别过去、了别未来。回忆过去、忆想未来叫独头意识。所以第六意识因为思考能力强,它不必假借前五识,但前五识一定要假借第六意识。这当中虽然思考能力强,它有五种情况不生起叫五无心位,五种没有第六意识的情况:

        一、无想天——谓修彼定,以厌患麤想之力,生彼天中;违不恒行心及心所,想灭为首,名“无想天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无想天是个果报,色界四禅,这当中有一个无想天,在三界所有的果报当中,只有一个果报体是出生的时候就没有第六意识,就是无想天。包括四空天都有第六意识。它是攀缘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,那都是第六意识的境界,只是比较微细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无想天很特别,无想天当然这个是外道,不是佛弟子,外道修行无想定,他为什么修无想定?他讲出他的动机——厌患粗想之力,外道他也想离苦得乐,那么他在禅定当中,在寂静的心中,他一下子就知道一个人会有痛苦,是因为有欲望,为什么会有欲望呢?就是有这个思想就有欲望,他认为这个思想是一切痛苦的根源,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,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他就修无想,他在禅定当中就诃责想的过失,说这个想在我们心中,就像一个人如病如庸如疮,就像一个人皮肤长疮流脓流血,这个想在我们内心当中活动就像疮一样生起种种的过失,所以这个想被他这样诃责以后,整个前六识的想就不再活动。无想天有五百劫的时间完全无想,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二、无想定——谓有异生,伏徧净贪,未伏上染,由出离想作意为先,令不恒行心心所灭,名“无想定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前面的无想天是个果报,无想定是一个因地,这个无想定当然是一个禅定,它不是个果报,就是你要入这个定才有,你出了定就没有。这个当然是人,他是人的时候,这个凡夫他在禅定当中伏遍净贪,这个遍净贪他调伏了三禅的安乐,但是还没有调伏上染,就是无色界的安乐,它是在色界四禅,他也是以出离想,他也是在禅定当中诃责这个想,使这个想不活动,入的这个定叫做无想定。

        佛陀有个弟子叫周利槃陀伽,大家都知道,他的特色就是愚痴,说是他出家以后百日不能成诵,他的师父告诉他一个偈颂,他背第二句话忘了第一句话,一百天四句偈背不起来,那么这个弟子们就很奇怪了,就问佛陀说周利槃陀伽是怎么回事呢?佛陀说一切法都有它的因缘,不会莫名其妙产生的。周利槃陀伽前生就是生到无想天去的,五百劫的时间都不想,突然间来到人间的时候,他那个等流性还在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,佛法是诃责无想,当然思想如果是颠倒了会产生欲望,但是你要生起佛法的善根,你还得靠想,你完全无想,这个事情没有解决。这个无想是怎么回事呢?《成唯识论》讲出一个譬喻说,无想天跟无想定——如石压草,这个石头把这个草盖住了,你把这个石头搬开了以后,春风吹又生,就是说你只是无想,那么在无想当中,你内心当中无量无边的烦恼业力,一个都没有消灭,只是不动,等到你开始想的时候,它照样活动,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