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12集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 (10 / 11)

作者:妙音0 最后更新:2025/7/8 13:10:38
        无想天人那更厉害,连第六识也不活动,只有第七、第八,他们那个心识更微细了。所以八识它是属于熏习成,憨山大师把心识分成本来具和熏习成,我们的一心真如叫本来具;这个八识是由业力所熏习,既然业力熏习每一个人造业不同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无想天造业不同,所以他们的心识就不同。所以不能说每一个人都有八识,不能这样讲。这个地方把八识的本来具跟熏习成的关系做一个总结。

        好,我们回到讲义来。这个地方是说,我们前面已经把三能变的自证分,异熟思量了境,已经收尾了。下一科我们……下一次上课的时候,我们就正式广明所辩唯识。前面是讲能变识,能变的心识,下一科就把生死的流转,如何从生死当中趋向于涅槃的这些还灭法,就是所变的万法,用四分的观念把它开展出来。到这个地方三能变相,万法唯识在能变现这一部分都讲完了,大家有没有问题?下一科就是所变,就是异熟、思量、了境三个心识的相互关系,创造了万法,有生死的杂染法,也有清净的涅槃法,都是由三种心识的相互作用所创造的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唯识三十颂》我希望大家有空把它背诵一下,为什么要背诵?

        佛法当然强调闻慧,但是也强调思慧——如理思惟。你把偈颂背下来,静坐的时候你就能够随文入观,就是能够在寂静的心中慢慢的去品尝这些法语,“初阿赖耶识,异熟一切种,不可知执受,处了常与触,作意受想思,相应唯捨受”。就是说佛法的道理对我们来说是很生疏,五欲的境界对我们是很熟练。我们在生命当中,接触佛法的因缘少,在五欲造作的时间多,我们过去生大部分都没有学佛,有学佛的时间很短,所以五欲是熟境界。那么你接触这种生疏的境界,如果你不是不断的去加强、去串习,到临命终的时候就会有问题——强者先牵,你那个强大的心念就会先带动你的果报。

        你说我希望我佛法的善念要强,什么叫强?说你为什么这方面的烦恼会特别强,就是你不断的造作、不断的熏习。那么佛法道理也是这样,这个人为什么善根强?他就是不愿意起烦恼,一次一次的去思惟消化、去熏习佛法的道理,所以他心跟境接触的时候,他那个正念就能够现前,他也是栽培出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所有的善根跟所有的烦恼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,就是说你要不去创造这个东西就不存在!

        道理就是这个意思。我不想思惟佛法,那你就不能生起善根,你了解就很浅。就像牛吃草,牛吃完草它要反刍,把吃过的吐出来,慢慢咀嚼把草的营养转成身体的滋养。佛法的道理也是这样,你只是听过去,知道有,知道有这件事情而已。这个法在你心中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力量,那么你剩下的时间干什么?就打妄想了。为什么生死的力量会那么强?其实是你不断的打妄想,在这个地方不断的活动,就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你应该强迫自己都在佛法的所缘境里面不断的去闻思,这个时候你心中的光明就慢慢慢慢的增长广大,临命终的时候你色身有病痛,你的内心是不会病痛的,内心是不会老病死,不老不病不死,它不会辜负你的。这个色身你要养得再好,临终的时候照样死掉,照样坏掉,它会让你失望的。但是你在心里面栽培一种善根光明,一种调伏力、正念力,你做这件事情的功德不会白费,不会白费的,它会引导你趋向于安乐的果报,引导你去趋向净土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么你说在身体上招呼啊…干什么的,做人事的安排,做因缘的这些,你临终的时候都用不上。所以我们《唯识三十颂》你要不断的去背,背诵的时候,你就不断的从背诵当中慢慢的一个字一个字去品尝,你就有所心得了。而你心中的这个心得,这个智慧对你的生命就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。你以前觉得这件事情该做的,现在觉得这件事不能做了,你觉得这件事情不能做的,现在觉得这件事应该做了,你的生命就有变化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