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众生的本性,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性是善是恶?中国的这些圣贤有很多的辩论,中国的圣贤有两大的思想,孟子主张性善,旬子主张性恶。孟子说,人之初性本善,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,邪恶是后来才有的。怎么知道?孟子说,你看到一个小孩子掉到水沟里面去,你那个时候并没有跟他有利害关系,你第一个就生起慈悲心,可见人的本性是善的,那个时候你那个是最初的第一念而已。旬子否定,说人之初性本恶,怎么知道?其实说你想想看,一般人要造恶很容易,因为放逸很简单,你要一个人修善他很困难,他要在不断的思惟业果的道理,勉勉强强去造善,所以造恶很容易造善很困难,可见人的本性是恶。
我们佛弟子对人的本性是什么看法?
从唯识的角度,人之初性本无记。
非善非恶,因为它无记,所以它还可以造善,也可以造恶。不过这个地方人本性我们不是讲唯识性,从人的作用、从相用上来说,如果你回归到本性,当然是清净的,善也不可得,恶也不可得,无记也不可得。就是说从我们心识的相用上来说,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最初圆点的时候,回到阿赖耶识的时候,是无记的。那么这个善恶都是后来的熏习所累积的一种功能。所谓是无覆无记,是这个意思,这是讲到第八识的本性。看第十段,触等亦如是,触等指的是五徧行心所了,它也是一样。我们把它顺一顺,这个地方很容易了解,
十、云“触等亦如是”者。谓“触”等五个心所,亦如第八识,惟是无覆无记性摄,亦属异熟。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。
当然你这个心所是跟着心王,五徧行,它要跟第六意识活动,第六意识是善,五徧行全部是善。第六意识是恶,五徧行全是恶,但是五徧行如果跟第八识的话,那么它完全是无记的,所以心所的善恶是跟着心王决定的,所以触等亦如是,亦如第八识也是无记,也是不可了知。
十一、云“恒转如瀑流”者。“恒”谓此识无始以来,一类相续,常无间断。“转”谓此识无始以来,念念生灭,前后变异。恒则非断,转则非常,非断非常,因果法尔。望前名果,望后名因,喻如暴流,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。
这段是把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因果的相续做一个总结。好,这段我们看补充讲表,附表第七:
那么我们研究第八识到这个地方等于做一个总结,做一个收尾了。第八识在有漏位,在《成唯识论》做一个收尾说,因果法喻门,因果当然是一个规则了,因果法就是个规则,这个规则很难了解,所以讲出一个譬喻,以譬喻来成就门,这个门就是通达生命的真相。我们从譬喻了解因果的真理,这叫做门。这当中《成唯识论》提出一个问答:
问曰:阿赖耶识,为断?为常?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